第1037章(1 / 2)
他们或是中医世家传承,或是老中医师父一手培养出来,医术可谓炉火纯青,治病经验也非常丰富。
原本这样的人才,不是大人物的专职护理医师,就是大医院里中医科撑门面的人才。
之所以全力配合周璇筹备传统中医学院,皆是认同她将推广中医当成毕生心愿。
但凡真正热爱中医这门医学的,都不愿意看到他们这辈人走后,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医渐渐消失。
留下的都是些虚有表相的名义中医,那才叫莫大的悲哀。
也是有这么多业界前辈支持,周璇才能实现如此快速办学的举措。
否则凭她一人之力,就算带上几个弟子,恐怕也得好几年后才能,组织足够支持一个高校的师资力量。
因此,周璇给每位教授的待遇,都是比着清大京大的待遇来的。
至于收益支出问题,拥有一个药厂,和医疗耗材厂为倚靠。
后续再以学院的名义开展些副业,后面学院的花销问题不成问题。
如此有条不紊的安排下,学生们渐渐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。
选择报考中医专业的学生,多数都是喜爱中医学问的,进学后学习的氛围空前高昂。
每天清晨校园各处都能传来,朗读各种基础入门医书的读书声。
经过所有教职人员的一致通过,学校现今用来教导学生的教材。
采用的是早先,周璇耗费数年整理出来的,古医结合如此教学环境的新教材。
这套教材足足装了几大箱子,是她花费十来年反反复复修改后的成果。
并将空间木屋里前主人,留着的书籍也编纂在内。
初见到这套教学资料的教授们,简直如获至宝。
同时打心眼里佩服周璇。
毕竟接近二十年去钻研一个项目,且不知成效仍旧耗费时间精力去做,为的是心中的坚持信念。
或许正是这份赤诚,游说中医同行们的过程,才会这样顺利吧。
在校内组建中医研究室
为了能安心负责这边的教学,周璇辞了医科大学的工作。
那边虽然也是挂着中医大学的名头,但跟“仁和”本质还是不一样的。
教出来的学生更倾向于理论,与周璇想培养的中医接班人,还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当然,想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医,光做工作这些还不够。
西药学每一种药都有严谨的元素表,药物成分出具详细的分子。
而中成药与之相比太过随心所欲,甚至讲不出药方如此搭配的具体依据。
只能尽量往每种药的特性,和病症的体现来解析。
周璇前世加入中医研究中心时,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之一,就是独立研制出一种将汤药,浓缩成药丸的法子。
要说中药丸的制作方法,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下,已经属于司空见惯的事。
为何还会引起医学界关注。
只因周璇研制出的法子,能100%保持药效,其效果堪比现熬的中药汤。
服用过中药的,应该都曾听医师交代过。
如有条件的情况下,还是得开药回家现熬,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吸收药效。
无论是医院代煎真空保存,还是制作成药丸冲剂,这些法子都得失去一些药效
同样的方子对比现熬的药汤,得服药较长时间才见效。
如此可见,周璇搞出来的新式制药的方法有多难得。
而周璇能想到改进熬药方子,都是受前世研究中心,推陈出新的研究氛围影响。
开动脑筋的同时,更是借着合作的理解,不着痕迹将空间里,许多失传药方慢慢合理化拿出来。
如今仁和学院刚成立,很需要这样一家研究所。
周璇准备请学院里的所有教授,和原本就职的中医科大学药剂学毕业生加入。
集思广益,发挥头脑风暴,说不定能创出奇迹。
新研究所刚成立,周璇先给大家打个样。
先把空间收藏的药材人工种植大全,及各种药材适配的炮制的方法,放到研究所让他们去一一验证。
激发大家积极性的同时,让大家更直观了解先辈们的伟大。
古代社会光一个药材炮制产业,就养活不少人,有些手法甚至是家族不外传的秘密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许多刨制药材的手法都已失传。
周璇拿出来的资料很齐全,毫不夸张的说,几乎涵盖已发现的中草药炮制手法,每种药都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。
古朴的封面,大气神秘的手写楷书,让大家一眼就认出,这绝对是文物级别的。
简直高兴的像老鼠掉进米缸,爱不释手,废寝忘食地投入研究。
其中新成立的药材炮制科,和药材种植科的几位教授,更是欣喜若狂,如今他们缺的正是前人的经验。
生怕研究所的那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