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逸尘从奸细身上搜出太子密信后,立刻与平南王、世子妃齐聚营帐,商讨应对之策。营帐内气氛凝重,烛火摇曳,将众人的身影在帐壁上拉得忽长忽短。平南王目光如炬,紧紧盯着手中的密信,神情严肃地说道:“尘儿,此信虽能成为指证太子阴谋的铁证,但当下重中之重,是平定边境之乱。否则,即便手握证据,边境动荡不安,一切皆成泡影。”
萧逸尘用力点头,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:“父王所极是。如今奸细已现形,我们正好重新部署计划。太子以为计划败露能让我们阵脚大乱,却不知这恰恰给了我们将计就计的绝佳契机。”
世子妃秀眉微蹙,美目流转间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世子,王爷,我们不妨对外佯装因计划泄露而士气低落,做出一副放松警惕的模样,故意引敌人上钩。与此同时,暗中集结最为精锐的兵力,精心布置天罗地网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”
萧逸尘与平南王对视一眼,彼此眼中都闪过赞同之色。当下,萧逸尘迅速展开行动。他在营地中来回穿梭,亲自挑选出一批平日里作战勇猛、对平南王父子忠心耿耿的将士。他将这些将士召集到一处隐蔽的角落,神色庄重地向他们交代任务。萧逸尘一边说着,一边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作战计划的每一个细节,从埋伏地点的选择、出击的时机,到各小队之间的配合与暗号,都讲解得细致入微,确保每一位将士都能领会意图。
将士们听后,热血沸腾,士气高昂。他们纷纷握紧手中的兵器,大声表示愿为平定边境之乱、揭露太子阴谋效死力。萧逸尘看着这些士气如虹的将士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随后,他又有条不紊地安排人手修复损坏的兵器。工匠们在临时搭建的工坊里日夜赶工,炉火熊熊燃烧,铁锤与金属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同时,后勤人员也忙着重新筹备粮草,从附近的城镇征集粮食,确保物资充足。一切都在悄然有序地进行着,而营地表面上却刻意营造出一副军心不稳、防御松懈的假象。
数日后,正如众人所料,敌人果然中计。他们看到平南王父子营地一副混乱的模样,以为有机可乘,便放心大胆地再次组织兵器运送,妄图进一步搅乱边境局势,达成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当运送队伍大摇大摆地进入萧逸尘预先设下的埋伏圈时,只听一声清脆的响箭划破长空,紧接着喊杀声骤起。
四周伏兵如猛虎下山般从四面八方涌出,瞬间将敌人团团围住。萧逸尘一马当先,手持长枪,如一道黑色的闪电般冲入敌阵。他身姿矫健,枪法凌厉,枪尖闪烁着寒光,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。每一次出枪,都带着千钧之力,精准地刺向敌人的要害。将士们见主将如此勇猛,士气大振,个个奋勇杀敌。他们喊着激昂的口号,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。一时间,刀光剑影闪烁,鲜血染红了大地。
经过一番激烈拼杀,敌人毫无防备,很快便溃不成军。平南王父子大获全胜,不仅缴获了大量兵器,还生擒了敌军首领。萧逸尘押着敌军首领来到营帐,亲自审问。从敌军首领口中,萧逸尘得知背后指使之人正是太子,且还知晓了太子后续更为阴险的阴谋。
回族部落见此次运送兵器的队伍被全歼,意识到周国已有充分防备,不敢再轻举妄动。平南王父子抓住这个时机,选派能善辩之人前往回族部落。使者向回族部落首领表明周国愿与他们和平共处的意愿,详细阐述了战争只会给双方带来伤痛与损失,唯有和平才能带来繁荣。同时,使者还揭露了有人企图挑拨双方关系的阴谋,将太子的种种恶行一一告知。
回族部落首领经过权衡利弊,意识到与周国开战并无益处,且此次事件背后确有诸多蹊跷。深思熟虑后,他同意与周国休战和。至此,回族边境之乱终于得以平定,百姓们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,边境恢复了往日的安宁。
而在周国京城,五皇子在得知萧逸尘已平定边境之乱并掌握太子阴谋关键证据后,觉得揭露太子罪行、拨乱反正的时机已到。他联合朝中支持他的大臣,精心整理好太子种种不法行为的证据,包括太子与外敌勾结、挪用军饷、伪造证据陷害五皇子等详细罪证。
早朝时分,大臣们分列两旁,气氛庄重肃穆。五皇子神色严肃,手捧证据,稳步出列。他向皇帝详细陈述了太子的罪行,辞恳切,有理有据。皇帝听后,龙颜大怒,脸上的威严瞬间被怒火取代。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,震得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低头。
太子见势不妙,脸色瞬间变得煞白,赶忙扑通一声跪地求饶。他声泪俱下地辩称一切都是被人陷害,自己对父皇忠心耿耿,绝无谋逆之心。然而,五皇子呈上的证据确凿,铁证如山,朝中又有多位大臣纷纷出面作证,太子百口莫辩。
皇帝沉思良久,心中满是痛心与愤怒。最终,他神色冷峻地下令将太子软禁于东宫,等候进一步调查与惩处。同时,嘉奖了五皇子以及参与调查的大臣们,赞扬他们为国家社稷的忠诚与付出。
消息传来,京城百姓无